听歌系列之英雄无泪

谢益辉 2019-04-18

今天在网易云音乐上随机听歌,冒出来一首久违的旋律。它是如此之久违,以至于我从中午一直单曲循环到半夜听了八十来遍。这首歌叫《感动今生无法改变的你》,是我小时候一部电视剧《英雄无泪》的片尾曲。记不清那时我是小学六年级还是初一,当时就很喜欢这首片尾曲,这旋律至今还存在记忆深处,尽管那部剧播完之后我再也没听过这首歌。事实上我都已经忘记我还记得。二十多年过去,突然再听到,很受触动。演唱者叫李殊,我并不熟悉,但这首歌的大气风格非常像我喜欢的毛阿敏。下面这部分重复了四遍,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(具体歌词已忘,只记得旋律):

假如来生不再是场戏
幸福不再是精彩的回忆
我愿陪你再生再世
感动今生无法改变的你

歌词是从网易云音乐上复制下来的。我看了别的一些网站,也是这样,但我总觉得“是场戏”这句的后两个字的发音听起来不太对。上油管子上搜了一下视频,这首歌一共只有三个视频(为何都是越南人上传的),其中一个显示的歌词是:

假如来生不再失诚信

虽然“是场戏”表面上读起来更自然一些、也更像歌词,但我感觉李殊的发音更像“诚信”,尤其是“诚”字。莫非多数版本的歌词都弄错了?如果联系上文仔细想想,“失诚信”也不是不靠谱:

雨后风平却又到黄昏时
昨日山盟海誓清晨已失
是否最长的浓情已旧
独有我仍有真情痴痴

从没想把一切都当场戏
伤透幻想中多情的自己
可故事总是有类同的结局
喜忧参半赢了也会失去

因为前文已经用了两次“失”,而且“已失山盟海誓”也就是表达了失信之意。因为失信,幸福才变成仅仅精彩的回忆,“你”也才无法改变。然而韵脚是最大的不利证据:戏与忆、你押韵,如果是“信”就不押韵了。

歌词中的“类同”一词我觉得用得极好。有些版本的歌词把它写作了“雷同”,但“类同”更高明一些。悲剧的故事结局通常有些类似,但不会雷同。词作者还是咬过字的。这一句也是整首歌词中我最中意的一句词。

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重复的那部分旋律记忆这么牢固,可能是因为高音的缘故,也可能是因为跌宕起伏:第一句高音,第二句降调,第三句再爬坡,到第四句冲顶。本乐盲一点也不懂乐理,只能把四句歌词对应的音高作一幅折线图(上次作折线图是八年前):

par(mar = c(4, 4, .1, .1))
plot(
  c(
    6, 7, 8, 8, 8, 8, 7, 7, 3, 5, NA,
    5, 3, 3, 6, 6, 5, 6, 5, 1, 2, 3, NA,
    6, 7, 8, 8, 7, 7, 7, 6, 5, NA,
    3, 5, 6, 6, 6, 8, 9, 7, 7, 5, 6
  ),
  type = 'b', lwd = 2, panel.first = grid(),
  pch = 20, ylab = 'Pitch'
)

重复部分的音高

似乎下一句的音高都与上一句的音高有点关系:要么等高,要么按斜率向外插值。

这首歌是迄今为止我无意发掘出来的尚存记忆的最早的歌。那部《英雄无泪》的剧情我已经忘光,只记得其中一个人物的名字,就是鞠同久。隐约记得是个反派,武功天下无敌的样子。网易上各位群众的回忆也印证了这一点。我之所以记得这个人,是因为那时候我跟我弟把这部剧称作《鞠同久跑板子》,因为片尾画面中鞠同久总在木板上施展轻功、作起飞状。事实上,由于我们的方言“i”“ü”不分的问题,我们叫的是“吉同久”。如果不是看网易云音乐的评论,我可能到现在还以为是吉同久。

去年王大爷说他五十年前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,五分钟前的事情总是忘。我感觉我现在有时候也是这样,前几天一连两天我正跟人说什么事情的时候,说着说着略微一想相关的话题就忘了自己刚才本来要说什么,甚是尴尬。趁现在想起来这首歌赶紧写下来,不然五十年后说不定也忘了。

前年我在写《如诗之词》时,曾动过一个念头,就是把我中意的歌词重装为诗词,不过拼凑诗词实在是很费时间的事情,所以也就作罢了。今日暂且破个例。显然我是受了曾国藩那一联的影响、且有叠字洗脑之嫌:

雨后风平情已旧,感天动地莫奈何。
三生独留痴痴我,廿载梦回渺渺歌。